“梃击案”的幕后主使是谁?
梃击案是明末三大奇案之一,也是一桩悬案。在中国封建时期,历代王朝的礼制中,皇帝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即太子,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为太子。明神宗在位期间,由于皇后没有儿子,于是朝中大臣主张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明神宗宠幸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朝臣坚持立朱常洛为太子,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神宗皇帝没有办法,只好策立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黄昏时分,一个身材高大的陌生男子手持一根粗大的枣木棍闯入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倒了几个守门的老太监后,便直奔太子就寝的大殿而去。朱常洛的贴身太监见外边的太监拦截不住,马上关闭了大殿的大门,并临窗大声呼喊“抓刺客,抓刺客。”后来,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才将这名陌生男子制服,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后来经过审讯,这名陌生男子名叫张差,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他做的。朝臣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但是神宗不愿意事态扩大,就让郑贵妃去见太子朱常洛。贵妃见太子后,极力为自己开脱,并向太子下拜。神宗也在一旁帮郑贵妃开脱,最后朱常洛只好答应神宗,这个案子,把张差这样疯颠的人处决了就行了,不必再有株连。并说又说:“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议论,说你们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皇太子都这么说了,群臣们也不好再说什么。没过几天,刑部就结了案,将张差被凌迟处死。庞保、刘成在张差死后,见死无对证,便百般抵赖,最后,被神宗密令处死。到此,这个案子就算最终结了案。
本案中郑贵妃嫌疑最大,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疑点:一、太子的寝宫为什么张差那么容易就进去了,他是怎么避开皇宫和慈庆宫的守卫的?二、张差要去杀太子,为什么不拿刀,反而拿了一根棒子?三、此案过后,郑贵妃势力大衰,神宗不得不放弃立福王朱常洵为皇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太子朱常洛是最大的收益者。因此有人怀疑这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不管怎样,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明末三大迷案之一。
梃击案发生后,最大受益者是谁呢,自然是依然太子位不太稳当的太子朱常洛,但梃击案后,不仅坐稳了太子位,一直想要为自己儿子争夺太子的郑贵妃也受到了冷落打击。
案子发生时,当时朱常洛的支持者有皇后和皇太后,还有当时最大的党派,东林党,这时的朱常洛也三十多岁了,自然有自己的心腹和一些出谋划策和押宝的投机者。所以这事最有可能就是一些东林党人看清了形式,策划的这个案子。
东林党,就是幕后的黑手。
明代的“梃击案”作为明宫三大案之首,案情扑朔迷离,隐幕重重,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再得到事实的真相,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故纸堆里重新梳理案情,尝试推测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下案情经过。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蓟州井儿峪人氏张差,手持枣木棍梃混入紫禁城内,一路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击伤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方才被内侍韩本用等多名宦官联手擒拿,交给了东华门指挥朱雄收押。
次日也就是五月初五,太子就此事上报皇帝,万历帝当即令有司对闯宫行凶之人进行审讯。
负责巡视皇城的御史刘廷元,率先对张差进行提审,在审讯中张差交代了籍贯姓名,以及闯宫是为了吃斋讨封赏。
只是张差言语颠倒,语无伦次,看似疯癫,但据刘廷元观察又觉得此人实为狡猾奸诈,应该进一步严加审讯。
五月初十,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再次提审张差,这次张差言语清醒了许多,开始供说他的柴草被同村李自强、李万仓烧了,气愤不过,于四月到京,想要找朝廷伸冤,只是找不到门路,巧遇两人告诉他可以拿根棍子当证物去伸冤,这才混入东华门,到了慈庆宫行凶。
胡士相等以“宫殿前伤人”判张差斩立决。
但这样的判词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质疑,东林党和非东林党派之间争论不休,东林党认为事情绝不简单,主张深挖主谋,而内阁大学士方从哲等则认为当以“疯癫”治张差罪。
五月十一日,刑部主事王之宷轮值提牢,见案犯张差不想疯癫之人,便在狱中审问,恐吓道:如实招,给饭吃,不招,饿死。